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B2B资讯>广东海川机器人丨智能制造机遇与风险并存,机器换人与新能源装备

广东海川机器人丨智能制造机遇与风险并存,机器换人与新能源装备

2022-09-03 责任编辑:未填 浏览数:48 B2B商务网

核心提示:机械行业是制造业的基础性行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机械设备行业位居产业链中游,产品种类繁多,应用广泛,在制造业各环节中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机械设备行业上游为钢铁、有色等原材料行业,下游为房地产、基建、汽车




机械行业是制造业的基础性行业

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机械设备行业位居产业链中游,产品种类繁多,应用广泛,在制造业各环节中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

机械设备行业上游为钢铁、有色等原材料行业,下游为房地产、基建、汽车、3c、新能源、环保、纺织、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行业。

机械设备行业包括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

其中,专用设备包括工程机械、冶金矿采化工设备、环保设备、光伏设备、锂电设备、3c设备、半导体设备、印包装机械、纺织服装设备、农用机械等;通用设备包括机床工具、注塑机、机器人、机械基础件、磨具磨料等,运输设备包括轨交设备、海工船舶设备等。

我国机械工业规模已居全球,但存在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对外依存度高、服务型制造发展滞后等问题。



制造业投资仍维持高位,高技术制造业率先复苏。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发展的政策,为机械行业转型升级创造了宽松良好的政策环境。

截至目前,我国先后出台了《中国制造》、《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高端智能再行动计划(-年)》、《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年)》等重要规划,并以此形成了制造强国战略政策体系。

7月4日,工信部等六部门发布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

意见提出,加大基础零部件、基础电子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高端仪器设备、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产品、装备攻关和示范应用。支持企业自身做强做优做大。


通用设备景气度维持高位,关注高景气行业专用设备

1、工业与制造业受疫情的影响逐渐恢复

2、以机床、注塑机、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通用设备从年四季度开始复苏,目前景气度依然处于高位。

3、关注新能源等高景气细分子行业专用设备

专用设备营业收入增速持续处于高位,实现同比增长25.10%,利润增速继续提升,实现同比增长31.00%。

光伏、锂电等新能源需求逐步复苏;、平板、可穿戴装备等需求保持较强韧性,6月3c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0%,增幅扩大,国内3c产业链整体向好;6月汽车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下滑4.3%,我们预计未来汽车、家电等制造业的投资也有望提速。

细分子行业景气度分化

我们预计光伏设备、锂电设备、半导体设备、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油气装备及服务等板块维持高景气度,轨交装备景气度有望触底反弹,工程机械景气度持平。


制造升级,装备引领,看好智能制造及新能源装备两大方向


(一)机械设备横跨产业生命周期各阶段,新兴行业成长空间大

1、机械行业子行业众多:不同子行业差别较大机床、造船、工程机械、油服装备、电梯等发展属于成熟期,以机床为代表,是工业的母机,其增长与宏观经济增长高度相关,表现出较强的周期属性。机器人、锂电设备、半导体设备等发展处于成长期。3d打印处于初创期。

2、长期来看,机器人、光伏设备、锂电设备、半导体设备等新兴行业成长空间巨大

工业机器人:中国已成全球且增长最快的工业机器人市场。


光伏设备:

“十四五”期间,全球光伏装机有望大幅增长,技术持续迭代赋予光伏设备更高的需求弹性。

1)光伏已可见超越燃煤发电经济性的潜力;

2)中国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15%的规划目标,距年20%的目标已非常接近,超前完成的概率较大;

3)年10月,欧盟正式将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由40%大幅上提至60%,料将拉动可再生能源在终端消费中的份额提升。且光伏行业技术迭代过程中,老产能因成本、效率差距而被淘汰的产业规律,设备更新升级周期快。

锂电设备:需求依然巨大,全球新能源汽车扩产引来新周期。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出货量保持稳定增长,以及欧洲传统车企加大步新能源车布局,新能源车未来确定性再度得到强化。未来新能源设备市场空间广阔。


半导体设备:市场保持高速增长,semi预计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将增长达7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中国大陆将跃居全球半导体设备制造市场。

目前ic设备国内市场自给率较低,未来国产替代空间巨大,国内厂商正处于技术追赶期,随着摩尔定律趋近极限,技术进步放缓,国内厂商与全球龙头技术差距正在逐渐缩短。


智能制造是发展趋势,我国处于全球第二阵营

1、智能制造成为各国制造业竞争的制高点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

这里智能制造是广义的,不仅是智能制造装备,包括产品的智能化、装备的智能化、生产的智能化、管理的智能化、服务的智能化五方面。目的在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创造新的价值。

目前各主要制造业大国都已将智能制造作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美国早在年就提出工业互联网战略,并在年10月5日发布了最新《先进制造业美国领导力战略》报告,其提出的发展的首要目标就是打造未来的智能制造系统,包括先进工业机器人、智能与数字制造、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制造业的网络安全。德国提出了著名的工业4.0发展战略。


中国年提出了“中国制造战略”,重点也是将智能化制造作为今后发展的主线,并于年出台了《智能制造发展规划》。

从发展格局来看,欧美传统制造业强国拥有较多技术与经验积累,转型升级难度较小,具备较强竞争实力;基于世界工厂时代的积累,亚洲等新兴经济体在智能制造方面也呈现出较大竞争优势。


当前,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发达国家的“重振制造业”政策形成共振,使得全球智能制造格局处于发展的动态平衡中。

3、过去几年,中国智能制造转型取得较大进展

过去几年,我国智能制造取得了显著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造型企业数字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为智能制造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财务效益方面,智能制造对企业的利润贡献率明显提升;

3)典型应用方面,中国已成为工业机器人消费大国,需求强劲。智能制造利润贡献率明显提升,利润来源包括生产过程中效率的提升和产品服务价值的提升。


随着中国两化融合及工业互联网等工作的推进,制造型企业数字化能力素质显著提升,大部分企业正致力于数据纵向集成。

中国智能制造市场巨大,但国内产业核心环节仍存短板

随着制造业智能化的升级改造,近年来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呈现较快的增长。

另一方面,我国智能制造产业仍存短板。作为智能制造最重要的核心载体,工业机器人是实现智能制造的执行机构。虽然我国已成为全球且增长最快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但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在市场总销量中的比重仍较低,国内大部分市场都被日系、欧系的机器人企业所占据,并且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外国厂商均加速在我国扩张产能布局。

国内的机器人企业在营收规模、利润规模上,与国外机器人巨头差距巨大,在研发投入方面,虽绝对值差距仍较大,但研发费用率已处于高位。

(三)碳中和大背景下,光伏设备及锂电设备前景广阔

碳中和拉开帷幕,装备制造业有望扮演重要角色。一方面,电力领域的低碳发电是“碳中和”的重中之重,未来中国的能源结构将从传统的化石能源向光伏、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转换,为相关行业长期发展打开了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交通运输层面要加快脱碳过程,电动车依然是未来发展方向,加上全球同步启动汽车电动化,动力电池新一轮扩产期来临。


免费咨询:18924022066


(四)机械设备细分行业竞争结构各有差异

机械行业位居产业链中游,面对上下游行业双向挤压,如果所在细分行业市场集中度不高,往往竞争较为激烈,议价能力不强。

三、行业面临的问题及建议(一)现存问题

1、核心技术缺失,国内高端装备制造市场被外国巨头占据

根据工信部调研结果,32%的关键材料在中国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高档数控机床、高档装备仪器、运载火箭、大飞机、航空发动机、汽车等关键件精加工生产线上95%以上制造及检测设备依赖进口。

中国已成为全球的高端装备制造市场,但巨大国内市场被外国巨头占据。

我国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国产品牌占有率不足三成,高档数控机床国产化率仅6%,半导体装备国产化率不到15%,汽车制造设备国产化率约30%。

此外,低端生产环节面临东南亚等发展国家竞争威胁。中国制造业人工成本上涨速度明显快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目前印尼的制造业小时人工成本已不到中国的五分之一。虽然短期受疫情影响,且东南亚国家在工业基础、产业配套等方面与中国差距巨大,不足以造成工业订单大幅外流,但长期看制造业追逐低成本的趋势很难改变。

2、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不畅

科技成果向产业转移转化成功率偏低,目前约为10%,与发达国家30%-40%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相比有较大差距。

一方面,中国研究主体依赖高校和科研院所,而由于体制等方面原因,高校、科研院所考核指标偏重于学术、技术层面,如论文数量及影响力等,使得其虽然拥有大量优秀技术成果,但是缺乏推动技术产业化、商业化的内在动力。

另一方面,企业为了自身生存和应付资产保值增值等考核要求,只愿接纳成熟、可靠的技术和产品,而创新成果的成熟度和质量不佳,存在较大风险,不能达到企业要求。

总之,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发展难以形成互动局面,致使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3、市场集中度偏低,缺少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

中国在装备制造业方面千亿市值的公司寥寥无几,仅有三一重工、中国中车、恒立液压三家,而美国、日本、德国、英国这一数字为21家、5家、7家、11家。众多细分行业企业打价格战情况严重,导致利润率缩水,竞争激烈。

部分机械制造行业虽然企业数量很多,但以中小企业为主,市场集中度低,缺少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装备品牌。

品牌代表了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度,也是企业获取溢价的来源。

目前来看,美、日、欧长期全面占据品牌高地;韩国则在优势产业方面有一些品牌影响力;而中国从代工贴牌起家,逐渐往品牌化走,但仍然存在企业缺乏品牌意识和品牌战略的问题。国内很多企业更倾向于为大型企业贴牌生产,这样既可以利用国内廉价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又省去了创造自身品牌所需的资本。但这种企业运营模式缺乏持续盈利的能力,企业进行重复的劳动,只能得到小部分利益。

4、机械制造企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机械制造企业面临成本上升、人才匮乏困境。

上游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使中游的机械设备制造业承压。能源成本方面,中国高于美国,与其他制造业大国基本相当。

人工成本方面,中国工资上涨速度明显快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物流成本方面,我国制造业生产成本中仍有三成左右被物流占去,远高于发达国家的10%-15%。

资金成本方面,中国目前高于大部分制造业大国。同时,机械制造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除了需要科技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意外,还需要高级技工工人等。而目前我国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减,年轻人价值观发生变化,不愿意学技术,不愿意到工厂工作,随着老一代技术工人逐渐老去,高技能人才面临短缺,技术工人技能偏低,不但造成企业用工成本上升,更是影响企业运转效率和产品质量。



(二)建议及对策

1、提升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能力

目前虽然企业研发经费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企业研发投入中应用研究比例由年的14.51%下降到年的3.04%,基础研究投入比例始终不足1%,说明企业对科学研究的贡献还是非常有限,应当加大企业在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方面的力度。我们认为,应加强产学研结合,提升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服务能力。同时,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从而提升企业创新内生动力。优化企业科研经费投入结构,提高使用效率。

2、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建

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抓紧布局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强调企业为主本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依托现有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组建创新中心、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协会等广泛参与的协同创新合作联盟,建立合作网络和合作机制,加强创新主体间互动共享与开放协作。

提升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服务能力。完善科研评价激励机制,以促进科研成果应用转化为导向,建立健全科研评价体系,从学术价值、经济效果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对科研人员和科研组织进行分类评价,建立规范的激励机制。

完善科研人员分类考核,根据创新性研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移和科技服务、技术支撑和服务等领域特点,确定考核重点。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申请设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健全专业化、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统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知识产权管理职责和市场运营。

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有效机制与模式,建立科技成果披露与管理制度,培育一批提供专业的价值判断、专利保护、需求对接、法律和财务谈判等服务的国家技术转移服务机构。

3、促进行业整合,培育领军企业

在培育领军企业方面,我们认为应鼓励优势企业加大兼并重组力度,促进行业有效整合,避免恶性竞争,支持有优势的企业“走出去”。同时,致力于打造产业集群,发挥协同效应,形成产业配套优势。

4、降低企业经营压力,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

应防止劳动力绝对成本过快提高,拓宽社保资金的统筹渠道,增强收支平衡能力,理顺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的基金结构,指导地方根据情况降低养老和医疗保险费率,合理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应加快传统物流业转型升级,完善物流服务体系,降低物流运输成本。

应该加强产教融合、校企融合,培养适合机械制造企业发展的人才,推进职业教育培训与岗位开发相结合,加强高技能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支持复合条件的企业设立技师工作站,实现高技能人才、专家及其创新团队与企业的对接,有效发挥高端人才在企业重大研发项目、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


四、机械设备行业在资本市场中的发展情况


因此,我们坚定看好在以国内大循环的主体这一中长期战略下,国内高端制造行业的长期空间,重点看好符合时代背景大趋势的产业龙头,首推新能源和机器换人两大方向。

1)工业机器人

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速数据从年底由负转正,结束了长达一年多的负增长。由于下游需求逐步回暖,制造业整体环境有所改善,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速呈v型走势,我们认为工业机器人行业复苏趋势有望持续,年产量有望持续回升。

总结来看,工业机器人的驱动力与人口结构改变、用劳成本增加等自然驱动力,以及下游产业应用推动紧密相关。我国在工业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8.07%,老龄化问题逐步凸显,制造业劳动成本也逐年提升,因此工业机器人密度从年10台/万名工人提高至187台/万名工人(年)。

并且长期来看,其下游产业的升级和发展潜力巨大,有望在未来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认为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仍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工业机器人密度长期有望向韩国靠拢(855台/万名工人,年数据),追平日本的工业机器人密度指日可待(364台/万名工人)。

短期来看,制造业投资复苏,疫情后机器换人需求凸显,我们认为工业机器人年产销量继续保持较高增速水平。我们认为具备核心技术、不断拓展下游市场应用的公司有望脱颖而出。

2)光伏设备平价与技术共驱扩产,设备环节迎来高景气。

光伏开启平价,未来有望逐步实现向主力能源形式的转变,全球光伏装机料将持续向好。产业链持续降本及大尺寸、hjt、多主栅等技术迭代预计将加速落后产能出清和优势产能规模扩张,各环节核心设备厂商成长动能充足。


3)锂电设备

全球新能源车迈入新增长阶段,动力电池迎来二次扩产潮。

国内: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新能源车市场需求由政策驱动切换至市场化,预计“十四五”期间新能源车销售仍将保持高增长。


打赏
分享到:
0相关评论
阅读上文 >> 广东海川机器人丨让中小企业成为智能制造的主体
阅读下文 >> 广东海川机器人丨工业软件:中国智能制造的阿喀琉斯之踵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b2b.kb2b.cn/news/show-16093.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B2B商务网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c)2020-2120 B2B商务网| b2b.kb2b.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 ICP备案号:蜀ICP备20003444号-2